《“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航运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航运既是港口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更是交通运输行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场域。本文以温州海事局绿色航运实践为研究样本,紧扣“海上党建联盟”“航行的党支部”等特色载体,在分析党建对船舶岸电推广、新能源监管等领域引领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交通运输文化(协同共治、绿色优先、服务高效)通过党建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提炼“党委统筹建联盟、支部攻坚破难题、党员先锋强服务”路径,阐释文化如何破解行业治理“协同难、落地难、共识难”,为以文化赋能治理现代化、推动绿色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绿色航运;党建引领;海上党建联盟;支部攻坚;海事监管;交通运输文化;行业治理现代化
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需求日益迫切,我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港口航运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重点领域,其绿色转型是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而行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制度创新与技术支撑,更依赖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文化赋能——文化所蕴含的“协同合作、责任担当、创新服务”理念,正是破解当前跨部门协同不足、技术适配瓶颈、新业态监管空白等难题的精神纽带。
温州海事局立足辖区特点,以“海上党建联盟”“书记项目”为抓手,联动支部党建文化品牌:在岸电推广中传递“绿色共赢”文化,在新能源监管中践行“安全规范”文化,在涉海工程中彰显“务实创新”文化,形成“文化引领治理、治理滋养文化”的良性互动。本文通过剖析其实践,既提炼党建引领绿色航运的路径,更探究交通运输文化与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温州港作为沿海中小型港口典型,万吨级以下码头占比超80%,船舶类型涵盖散货船、新能源船舶等,面临三重挑战:一是中小型码头岸电适配难,二是28艘电池动力客船监管培训空白,三是“新三样”货物与涉海光伏工程需低碳运输通道。这些需求不仅指向绿色转型,更对交通运输文化与治理现代化提出要求:一方面需以“协同共治”文化打破政企、部门壁垒,统一绿色发展共识;另一方面需以“服务高效”文化推动治理从“单一监管”转向“多元服务”,让举措贴合企业、船员实际——为党建引领下的文化培育与治理实践提供精准场景。
温州海事局构建“党委-联盟-支部-党员”四级体系,既是绿色航运的组织支撑,更是交通运输文化培育与治理现代化推进的核心载体。一是党委统筹定方向。将绿色航运纳入年度重点,更将“绿色低碳、协同高效”的交通运输文化内核融入政策,出台《温州海事局深化船舶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温州海事局辖区船舶领域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治理任务清单》,明确岸电推广、新能源监管、涉海光伏工程保障等目标,统筹港航、电力、企业等多方资源,牵头组建“海上党建联盟”,推动治理从“碎片化监管”升级为“系统性治理”。二是联盟协同聚合力。联合涉海单位、水工项目施工单位成立7个“海上党建联盟”(含区域联结型、执法关联型、服务凝聚型),打破单位建制与行业界限,建立“共办+轮值”“双学习”(陆上学+海上学)等机制,以案例分享传递“协作共赢”文化,推动联盟单位在岸电技术攻关、涉海光伏监管等领域资源共享、协同作战,形成海上综合治理新格局。三是支部攻坚抓落实:以“先锋支部”推进“书记项目”,将岸电规范、新能源培训等任务列入书记领衔项目,同时培育“攻坚务实、服务为民”的行为文化,通过“一项目一档案”确保政策落地,让治理兼具刚性与温度。四是党员先锋冲一线。在海巡船艇设立“航行的党支部”,组建“海燕党员突击队”“瓯江蓝盾服务队”,党员在执法中彰显“规范公正”、在服务中体现“为民务实”,为治理现代化注入“红色文化动能”。
船舶岸电是减排核心手段,温州海事局以联盟为纽带,推动岸电应用从“政策要求”转向“企业主动”,更以“绿色协同”文化夯实治理共识。
一是联盟统筹破技术瓶颈。建“海事-港航-电力-企业”机制,以“绿色共赢”文化引导企业跳出“成本博弈”,依托乐清产业资源召开“难题攻关会”,推动电气厂家研发通过船级社认证的岸电转接箱100余台,解决80%适配问题,获交通运输部专项检查组肯定;设简易码头改造补助通道,瓯江辖区8个泊位实现岸电常态化服务——文化推动“绿色发展”从口号变为企业共识。
二是支部联动强监管效能。制定《船舶岸电现场监督执法清单》《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监管指南》,融入“规范为民”文化,既避免过度监管增加企业负担,又杜绝监管缺位。2023年查处全省首例未合规用岸电案件,2024年开展监督30余次、联合宣贯13次。
三是党员服务促常态应用。“瓯江蓝盾”青年志愿服务队作为“瓯江先锋”文化品牌核心力量,带头组建党员服务小组,设“流动课堂”,既解读政策,更以“党员带头用岸电”传递绿色文化,引导企业“要我减排”变“我要减排”。2024年9月瓯江辖区船舶接电338次、用电量超1万kWh,同比分别增223%、142%——文化共识推动治理从“行政推动”转向“内生驱动”。
(二)支部攻坚引领新能源船舶监管,筑牢绿色安全防线艘水上巴士等电池动力船舶需求,温州海事局以“书记项目”创新“培训+监管+服务”模式,以“安全优先、服务创新”文化推动治理精细化。
一是支部建体定标准。融入“服务为民”文化,避免“一刀切”监管,瓯江海事处党支部将新能源船舶监管列入到“书记项目”中,组建党员技术小组,走访温州交运集团、电池厂家,制定全省首部《电池动力船舶船员培训指南》。温州海事局制定配套《温州海事局电池动力船舶监管方案》,明确“安全告知、开航前检查、隐患排查”等5项制度,细化12项开航前必查项目。
针对乐清1#滩涂270MW渔光互补项目监管空白,乐清湾党支部以“支部攻坚”破痛点,以“务实创新、精准高效”文化支撑治理标准化。
一是海陆协同破纳规难。成立攻坚专班,建施工船选船标准,投用定制浮驳26艘,纳入“一船一档”管理——融入“因地制宜”文化,既守制度底线,又灵活适配新业态。二是科技赋能解定位难。共建“智慧管理平台”,设观测标、CCTV探头,配备定位安全帽,定位超7万人次、发预警726条。以“智慧高效”文化为理念,科技与文化结合实现“人船物”动态监管。三是标准赋能立标杆。推出全国首个《海上光伏通航安全监督指南》,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相关做法被纳入温州海事局“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围绕“新三样”、海上风电、集装箱海运,温州海事局以“高效为民、廉洁规范”文化优化治理服务。
一是品牌联动助“新三样”出海。党员业务骨干积极探索党建文化品牌力量,依托“5680政务服务”品牌“数字化政务”优势,简化申报流程(3次变1次)、压缩周期(72小时变24小时),2025年1-4月保障锂电池出口5844.3吨(为2024年的121%)、新能源汽车216辆(为2024年的4.8倍)。
二是支部攻坚护航海上风电。鳌江、苍南工作组党支部以“海上风电监管样板”为目标,出台全省首个海上风电领域水上安全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地方政府、风电企业建立“1个县级指挥部+11个部门+N家企业”党建共治体系,设立“一对一”联络机制与24小时热线,将施工许可办结时长从9日缩短至1.2日。
三是党员优化集装箱海运。党委推动“集装箱海运准点降本”计划,指挥中心党支部党员先锋岗牵头落实具体举措,推行“直进直靠、直离直出”模式,平均缩短船舶靠泊时间1小时;对信用优良船舶实施“临开不查”政策,惠及船舶62艘次;联合温州港集团共建党建联盟,设置优先靠泊窗口,累计节约待港时间76小时,减少燃油消耗646吨、减排2032吨,节省企业成本超61万美元。
党委引领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突破“碎片化治理”,更在于以“海上党建联盟”为载体,培育“协同共治”的交通运输文化,将港航、企业等分散力量整合为“绿色航运共同体”。温州海事局党委通过“共办+轮值”“双学习”等机制,将岸电技术攻关、涉海光伏监管等任务转化为联盟制度性安排,同时传递“绿色共赢”的文化理念。利用文化力量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新能源船舶“零险情”运营、海上风电集群减排超110万吨的实效,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从“形式整合”走向“内涵统一”,为绿色转型提供系统性支撑。
党支部以“书记项目”为载体,将绿色航运任务与支部职责深度绑定,更以党支部为单元培育“务实创新”的交通运输文化,让治理举措更贴合行业实际。乐清湾海事处党支部通过涉海光伏工程攻坚,形成全国首个监管指南;瓯江海事处党支部通过新能源船舶培训攻坚,填补省内培训空白,展现“服务为民”的文化理念,按需定制课程,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从“形式结合”转向“效能统一”,更通过文化引领提升治理精度,让行业治理现代化既有制度刚性,又具实践灵活性。
党员通过“先锋岗”“突击队”“航行的党支部”等载体,在技术攻关、服务优化中搭建“政策-文化-企业”的沟通桥梁。党员以行动践行“责任担当、绿色优先”的交通运输文化,将“绿色发展”理念从“政策要求”传递至“企业自觉”,“新三样”货物同比出口增长24.4%。文化共识的形成,让行业治理不再依赖“行政强制”,而是激活企业内生动力,为行业转型注入可持续的治理动能,推动治理现代化从“被动约束”走向“主动参与”。
将绿色航运推进举措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与党建考核,如涉海光伏监管、集装箱准点降本等任务明确完成时限与责任主体,确保“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将“绿色低碳、服务为民”的交通运输文化理念固化为长效制度,避免治理现代化陷入“重形式、轻内涵”的困境。同时,依托联盟“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建立岸电激励、联合查验等长效制度,让文化理念通过制度持续发挥作用,使绿色航运从“阶段性攻坚”走向“可持续发展”,为行业治理现代化提供“文化+制度”的双重保障。
温州海事局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是破解绿色航运发展难题的“红色引擎”。通过“党委统筹建联盟、支部攻坚破难题、党员先锋强服务、机制创新保长效”的路径,既能整合跨部门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又能推动政企协同、培育行业共识,实现党建与绿色航运深度融合。交通运输文化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精神纽带”。通过党建引领培育“协同、创新、绿色、服务”的交通运输文化,既能统一治理共识、优化治理流程,又能激活行业内生动力,实现“文化赋能治理、治理彰显文化”的良性互动;而行业治理现代化则是交通运输文化的“实践载体”——通过治理中的制度创新、服务优化,让文化理念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成效”,进一步强化行业对文化的认同。这一关系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以文化建设推动治理现代化、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云开网站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