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布2024年交通运输领域信用建设典型案例,长江航务管理局(简称“长航局”)“描绘信用长江‘13458’信用数字化蓝图”案例位列其中。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在推动交通运输领域信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长航局建成“信用长江”平台,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安全监管机制、市场服务机制、信用合作机制、信用奖惩机制,以信用赋能长江航运监管与服务生态创新升级。
“数据是基础。我们通过‘信用长江’平台实时计算信用分数并动态赋码,目前已归集数据630万条、生成评价70余万条,实现对5714家企业、5.6万艘船舶、39.2万名船员信用状态实时、全覆盖监测。”长航局法规处处长叶飞告诉记者,长航局以创新信用管理实现行业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升,推动监管模式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长江航运管理跨度大,自然条件复杂,市场主体小、散、弱,区域协同不足,管理起来千头万绪,因为有了“绿、蓝、黄、红”四色信用码,而成功“穿针引线”。
长航局将船舶信用评价结果与业务系统对接,通过“业务触发—信用核查—精准选船—自动反馈”智能流程,为船舶赋予颜色各不相同的信用码,从而实现分类分级精准监管。对于“绿码”船舶,海事部门将按法定最低比例和频次检查,优先提供便利服务和审批;对于“红码”船舶,则实施重点监管,撤销相关荣誉及奖励,真正实现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无处不在”的新型高效监管。
以信用换便利,守信者一路畅行。在三峡船闸,7年来,累计为370艘次守信船舶提供了优先过闸便利。
船员是水上交通监管的主要对象之一,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长江海事局出台《诚信船员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五星级船长”“五星级轮机长”“长江好船员”等评选,充分发挥诚信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实施《长江海事局船员培训机构分类分级管理暂行规定》,将船员培训机构分为五星、A、B、C级四个等级,在监督检查频次、培训考试办证、机构评估等方面实施差异化措施。
为进一步规范航运企业管理,海事部门对航运公司等信用主体的海事行政处罚信息、水上交通事故责任信息等六大类、68小项海事信用信息进行记录、记分,并将信用记分情况与轻微海事行政违法行为“首违不罚”等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信用管理积极作用。
“这是帮助企业减负的好事。拿船舶登记证书办理这项业务来说,我们可以享受优先办、快速办,压缩了至少一半的时间。”武汉金甲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先平说。
“我们还构建了包容审慎、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实时更新信用评级和‘四码五维’状态,目前已成功自动修复一般失信行为48163次、严重失信行为58次,管理服务对象信用修复意识进一步提升,行业信用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叶飞说。
营商环境是港航企业蓬勃发展的土壤。信用长江建设成果充分带动营商环境优化,也有力激活了港航企业生产经营的澎湃动能。长航局坚持便民惠企导向,以信用为纽带打造全链条服务生态,推动服务向“主动作为”跃升。
“现在办证不用停航,真是省时又省力,太便民了,这一次业务办理为我们节约了十多万元!”日前,九江海事局将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绿色通道、不停航办证等便利措施深度融合,收到九江鑫顺海运船务有限公司的周先生专程送来的锦旗。
这是长航局推行信用承诺制与“信用+审批”模式,为守信主体开通绿色通道、容缺受理、上门办理、远程办理等便利服务的注脚。“信用+政务服务”模式下,长航局辖区国际船舶出口岸手续1小时办结,已累计惠及船舶近2万艘次,节约工时超7万小时,赢得广大港航企业“点赞”。
“我们公司的业务主要涵盖苏州内河穿梭巴士、太仓-上海‘沪太通’、‘太申快航’,自从有了绿色快航的守信激励,我们公司入围的船舶基本实现到港就能锚、当天就能靠,锚泊待时平均降低30%,作业效率的提升十分明显!”太仓潮平航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江阴港将信用数据纳入干散货及大型转运船舶筛选标准,对信用船舶实施“绿色通道”、优先靠泊激励,该公司计划进一步加强公司管理,让更多的船舶达标入围,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
记者了解到,“信用+现场服务”的成果为广大从业者带来了“实惠”。武汉、安庆等地为绿码船舶提供加油优惠、优先锚泊、物资配送等12项专属服务;南京、江阴洗舱站对绿码船舶实施每艘次减免洗舱费500元并优先安排作业;太仓“平安箱运·绿色快航”累计服务船舶5595艘次,节约成本约1.1亿元。
信用建设的触角也延伸到市场与金融这一行业聚焦的领域。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航局创新“信用+金融保险”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低息纯信用贷款,重庆试点“船舶抵押权便利化登记”,为88家企业融资8.8亿元,降低融资成本528万元。
当下,信用成为优化资源配置、引导长江航运市场选择的核心要素,“守信者降成本、得便利、赢市场”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成为助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长江横跨东中西部,沿线航运发展水平不均衡,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制度规则协同性不足,跨区域、跨部门数据融合度低,协同共治作用成效有待发挥。如何打破区域壁垒?
“对于长江航运而言,信用体系建设就是那座促进协同共治的‘连心桥’。”叶飞说。
破信息壁垒,筑牢跨区域协同根基。长航局充分发挥“一体化管理、一条龙服务”体制优势,探索推进长三角航运信用管理一体化建设,组织长三角各省交通运输厅、区域海事部门围绕战略合作协议、合作事项清单及数据共享清单等开展深入研讨,有效促进信用信息高效共享、信用评价广泛互认、信用监管区域协同。为沿江7省2市及长三角10余家交通运输主管单位开通“信用长江”专用账号,深度对接枞阳船闸、重庆智慧物流、长航集团“易航”等核心生产系统,实现跨域信用信息高效流转。
长航局协同安庆市交通运输局全面推进内河信用体系建设,与重庆、安徽、江苏等省市建立信用数据共享、干支联动协作机制,推动跨区域信用管理“一张网”加速成型。宜宾航运企业信用评价结果首次纳入四川省水路运输市场信用评价体系,有力促进地方与行业信用深度融合。
江苏海事牵头联合交通、海关、边防总站、海事法院实施行业联合信用奖惩。荆州、芜湖海事联合交通部门及船闸管理单位,对过闸船舶实施信用差异化监管。镇江海事在六圩河口实施信用协同执法,交互船舶信用信息525艘次,联合奖惩船舶92艘,事故险情同比下降42.5%。
长航局把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措施,实现“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处处受限”,不断擦亮信用长江“金字招牌”。
下一步,长航局将构建覆盖长江航运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监管与服务体系,营造“让守信者降本增效、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的市场环境,提升长江航运市场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航运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为形成统一开放的长江航运运输市场提供坚强保障。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云开网站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