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威海湾畔,朝阳为海面镀上金边。威海职业学院海大航海学院的驾驶台资源管理实训室里,2023级学生们正聚精会神盯着屏幕——模拟场景中,雷雨交加、狂风不止,学生们要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操作轮船驾驶,实现避碰操作……而这样的沉浸式教学场景,只是威海职业学院日常教学的一个缩影。
八年来,这所镶嵌在威海湾畔的航海教育高地,已累计培育学历教育毕业生2353人,培训短期船员136.76万人日,年培训量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22年,威海职业学院三副、三管轮项目适任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跻身全国前三、前五,办学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成为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注脚。
2016年,威海职业学院与威海市升安海运有限责任公司打破体制壁垒,以1:1投资比例携手创办山东海大航海技术专修学院(简称“海大学院”),探索“双主体办学、企业化运作”的改革路径。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者,海大学院搭建独立法人治理架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人事、运营等方面拥有充分自主权,同时依托威海职业学院实现党建、教学等关键领域一体化管理,既保留企业化运作的灵活性,又坚守公办院校的规范标准。
为打通“理论—实践”转化通道,威海职业学院通过“引企入校”,为海大学院投入超3000万元打造船舶与航海综合实践基地,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同时以“引校进企”模式,依托企业24艘运营船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安排超1200人次上船实践,形成“校内仿真+校外实战”的实践教学体系。
师资建设上,威海职业学院独创“两栖型”发展路径成效显著。通过“1343”实践制度(1年累计3个月上船、4项能力培养、3年提升周期),推动教师“理论教学+船上实操”双岗轮换,年均10名以上教师参与轮岗;校企联合组建混编团队,21名船长、轮机长等行业专家驻校任教,实现“教师进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双向流动。
围绕海运产业发展需求,威海职业学院构建“基础+专业+拓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将23项实操新规程转化为教学项目,开发126门涵盖职前职后培训的课程库,内容年均更新率达20%,紧跟船舶智能化、绿色化趋势。
在育人模式上,首创“红蓝融合”特色体系:“船舶蓝”课程聚焦航海技术与适任能力培养,“胶东红”课程融入红色文化与职业精神培育,辅以8门跨学科选修课,通过“理论+模拟+实船”三阶培养,实现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双重塑造。这种“专业+思政+双创”的融合模式,让学生既练就过硬本领,又筑牢思想根基。
立足区域航运产业需求,威海职业学院开设23个海船船员项目和17个渔船船员项目,年均培训超20000人,累计为企业输送人才超5000人,有效缓解海运行业用工压力。同时,依托优势专业承担海警定向培养军士工作,拓展人才培养维度。
“这是我上的第三条船,现在已经是‘中谷南昌’轮上的电机员了。”上海中谷物流有限公司船员毛志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通过在威海职业学院的电子技工3个月的理论学习与模拟器实操,考取了电子技工证书,还在学院推荐下入职上市公司中谷物流。在经历一年多两个阶段实习后,现已独立任职9万吨外贸集装箱船舶电机员岗位,月薪也由1200美金提高到5000美金,并荣获中谷物流“2025年度杰出青年”荣誉称号。这种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让威海职业学院的海员船员培训班常年爆满,电子技工培训量占到全国一半以上。
在行业服务领域,威海职业学院深度参与威海休闲船舶安全标准制定,每年完成2000余艘休闲船、垂钓船安全评估,为海上旅游安全保驾护航。从人才供给到标准建设,海大学院已成为区域海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如今,威海职业学院这艘由“混合所有制”改革驱动的“航海教育巨轮”,正以高质量办学成果助力国家航运事业发展,向着“国内一流海员培训高地”的目标持续远航。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云开网站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