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大陆)官方网站-云开登录入口

成功救助732人他们守望安宁建功南海-云开中国
公司新闻
成功救助732人他们守望安宁建功南海
发布日期:2025-07-18 18:03:33访问量:

  

成功救助732人他们守望安宁建功南海(图1)

  2018年7月27日,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进驻南沙海域执行应急救助值守任务,开启了新时代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南海篇章。

  这是使命担当的深刻彰显。海上人命关天,救助不应缺位。救助力量在南沙海域积极履行海上交通安全职责,为国际社会有效提供人道主义公共产品,助力将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这是忠于职守的铮铮回响。战风斗浪、逆风前行,救助遇险人员732人、遇险船舶32艘,获救财产价值逾42亿元,全力筑牢南沙海域海上交通运输安全最后一道防线。

  这是矢志不渝的铿锵步伐。883人次勇毅向前,29批次值班船舶轮换及12批次救助直升机机组轮换,以业之精勤、技之精湛确保危难关头、紧急时刻敢上能为,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潜得下去、捞得起来。

  这是不忘初心的赓续前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擦亮“守望安宁 建功南海”的党建品牌,切实打牢“敢不敢、能不能”思想根基,于惊涛骇浪中打造党和政府海上德政工程。

  作为重要国际海上通道,每年有50余万艘次商船通过南海,全球约40%的货物贸易经过南海及其周边海峡,上百万架次民用飞机在南海上空活动,这里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区域之一。

  作为海上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守卫者,中国救捞致力于在南沙海域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和海上交通安全职责,为国际社会有效提供人道主义公共产品。

  行动是诚意和担当的证明。按照党中央总体部署,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南海救助局革故鼎新再起航,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南海救助局派遣专业海洋救助船“南海救115”轮进驻南沙渚碧,开始执行该区域海上救助和常态化值班待命任务,标志着我国海上专业救捞力量延伸到祖国最南端。

  南海救助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在南沙永暑挂牌成立。这是中国政府履行国际公约,保障南海海域海上航行和运输安全的具体举措。

  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二救助飞行队(简称南二飞)在渚碧正式挂牌,第一批机组人员顺利进驻岛礁Kaiyun中国 官方网站常态化值守,形成了南沙海域“三位一体”的救助格局。

  南二飞“B-72CR”救助直升机首次从广东珠海起飞经停永兴岛直飞南沙,近700海里的飞赴,有效拓展了南沙海域空中救助半径。

  从筚路蓝缕到装备精良,从单一船艇到海空协同,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凝聚着对人民生命安全的至高责任与不懈追求,更是南海救助人把救捞力量耕耘在广袤南海的有力见证。

  南沙值守,远离大陆,自然环境恶劣,考验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意志与信念。“高温、高湿、高盐”腐蚀着设备,也考验着身心极限。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要党员冲锋在前。”南海救助局深知,唯有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顽强的现代化海上专业救捞铁军,才能真正在南海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一支由政治过硬的优秀党员、专业过硬的技术骨干、素质过硬的青年组成的精干队伍,用精良的装备、精湛的技能,在南沙海域逐步建章立制,扎根发展。

  针对高温、高湿、高盐的运行环境,值守人员加强船舶、直升机设备维护保养,组织编写直升机运行防腐手册,及时做好航后清洁和定期防腐检查;加强航材、船舶配件使用管理,确保配件适用。严谨细致是救助人的必备素养,保证救助安全才能更好施救。

  进驻即值守,值守即建功。在不断面临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救助值守人员始终坚持“中心任务不能忘”,进驻就要迅速形成战斗力。

  2018年8月14日,值守人员接到进驻以来首次救助任务。一艘广西籍渔船在永暑附近海域遇险,船上3人涉险,正在南沙海域值班待命的救助船“南海救115”轮紧急出动,此时的南沙海面上,七八级大风肆虐,海浪汹涌澎湃,周围浅滩密布,救助人员迅速作出研判,克服重重阻力最终带上拖缆,成功将遇险船只及人员救至安全港池。

  “守在这里,看到渔船平安,处置了险情,就觉得这份值守有价值。我们守在这里,渔民心里踏实。”南海救助局局长吴建成说,这份在坚守中淬炼出的担当,无声地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广内涵。

  浪花淘尽英雄,渔民们千年耕海的勇气与南海救助人现代守护的担当,共同铸就了经略海洋、维护海上安全的南海篇章。

  忠实履行海上人命救助这一神圣职责,全力筑牢南沙海域海上交通运输安全防线,这是南海救助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海难救助中,特别是在恶劣海况和冰冷海水中,时间就是生命,救助船晚到一分钟,也许就错过了挽回遇险人员生命的机会。”南海救助局救助船队安全科科长曹坤泉告诉记者,作为船长进驻南沙时,他总是思考如何确保迅速出击、有效救助。

  “以训练促提高,提升实战技能。”这是曹坤泉的答案,也是每一位南海救助人的回答。

  结合南沙海域水文特点,南海救助局克服恶劣的海洋气候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象海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搁浅船施救、水上人命救助、遇险船拖带、对外消防、潜水探摸清障等仿真训练。通过编制《南沙工作手册》中救助船操作等十余项规章制度,南沙应急值守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得到不断优化,救助船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

  广州救助基地潜水员曾海乐在训练日志中写道:“每一次训练,都让我对‘生命至上’的理解更深一层。只有练到极致,才能在真正的风暴中,稳稳托起生命的重量。”

  为了保证潜水员供气干净安全,每次救助或潜水训练后,都要对潜水呼吸器系统进行浸泡清洁处理,定期对空气压缩机维保,缩短空气滤芯的更换周期。在曾海乐眼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是救助人的必备素养,保证救助安全才能更好施救。

  “一艘渔船在进出港附近海域沉没,渔网随浪漂荡,通航存在重大风险,必须尽快清除,保障通航。”接到任务后,曾海乐跟随清障突击队,快速前往沉船位置。

  呼啸的海风卷起两三米高波浪,沉船后方及右舷位置漂浮着大量渔网。趁着浪头间隙,救助艇顶向沉船露出水面的桅杆,曾海乐抓住机会飞身跳上沉船桅杆,并顺着桅杆向下抵达海面。在浪涛的拍击中,曾海乐和队友紧紧抱住桅杆,争分夺秒地将漂荡的渔网聚拢、切割、绑扎、清除。

  下午,风浪增加至三到四米,小艇已经无法安全靠近沉船桅杆。于是应急队员们改变策略,操纵小艇在风浪中接近漂荡的渔网,潜水员俯身半潜,拉起渔网并用绳缆固定,然后在海面切割,最后以绑扎绞拉的方式清障。

  风大浪高,烈日灼肤,即使是久经考验的队员们也忍不住眩晕呕吐。凭借苦干加巧干,队员们通力协作,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清障任务,保障了海域的通航安全。

  这仅仅是南海救助局在南海践行承诺的一次真实写照。惊天动地的救援背后,是无数个平凡日夜里的坚守。

  轮机长肖拥军在超过40摄氏度的船舶机舱度过30个春秋。“机器轰鸣110分贝,说话靠吼,回家总被嫌嗓门大。但主机喘口气,全船就瘫痪。”肖拥军告诉记者,机舱是他的战场,常年高温、高噪音。每一次险情警报拉响,肖拥军都必须确保庞大机器的每一个部件都精准无误地运转。

  他习惯了机器的轰鸣,习惯了摇晃的床铺,却常常缺席家人的陪伴。“看着电视里万家团圆,心里肯定有遗憾。但咱这工作性质就这样,船在这里,遇险的人才有希望。家里人都理解,也支持。”肖拥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海上坚守者的心声。

  截至2025年7月15日,南沙值守力量共进行29批次值班船舶轮换及12批次救助直升机机组轮换,共有883人次奔赴祖国南端南沙岛礁执行应急救助值守任务,共执行救助任务126起,出动船舶81艘次、直升机95架次、驻船应急分队102队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732名、遇险船舶32艘,获救财产价值逾42亿元。此外,还多次圆满完成海上训练、水下清障、海上安保值守等专项任务,有力保障了南沙海域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

  作为立体救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救助直升机的进驻迅速填补了南沙海域空中救助力量的空白,我国空中救援值守海域向南推进逾500海里。

  “直升机在人命救助方面,是最为高效、核心的救助手段,到了现场,没有恐惧这个说法,要么不起飞,起飞了就无暇惧怕,救助是很重要的事情,只能往前冲,没有退路。”南二飞搜救机长余远洋说出了面对复杂的气象环境时救助人的心声。

  2022年10月30日,在南沙海域某岛礁附近,一场生命的接力赛紧张上演。余远洋带领机组,如神兵天降,成功救助了船上的3名渔民,这是首次在远离祖国大陆1000多公里外的海疆成功实施海上人命救助,直升机在岛礁间救助的高效、快速优势得到充分展现。

  2024年10月,南二飞AW189型救助直升机“B-72CR”从广东珠海起飞经停永兴岛直飞南沙,近700海里飞赴南沙开展第9批次救助直升机常态化救助值守工作,标志着南海救助局迎来了救助直升机直飞南沙的时代,我国南海海域海空救助能力也迈向新阶段,南沙空中救助半径进一步扩展。

  今年6月,一名船员在行驶至南海中部时突发疾病,情况危急,此时今年1号台风“蝴蝶”由南至北影响南海海域,由于航程较远,救助机组计划先前往中途航油补给点,为节省救助时间,救助机组决定采取不关车加油的补给方式。

  “不关车加油,至少节省1小时救助时间,但对驾驶员的技术要求极高,稍有不慎,会对机组造成危险,影响救助效率。”搜救机长褚铭赫告诉记者,海上救援,时间就是生命。对南海救助局飞行队来说,必须具备在紧急状态下做好特殊应对的专业能力。

  在恶劣天气持续影响下,救助机组克服强降雨、低云低能见度、强风颠簸、通讯不畅等影响,跨昼夜飞行,历经10小时,飞行1000余公里,直飞将患病船员送至医院,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跨海救援。

  “贵局急船员之所急,争分夺秒开展救援工作。我们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向南海救助局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船方发来的感谢信,寥寥几行,但对每一个南海救助人来说字字千钧。

  “远距离、长飞时,是对飞行员身心的双重考验。但看到获救人员被妥善救治,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再累也值得。”褚铭赫坦然道。这是南海救助局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一隅。

  快速响应的背后,不仅得益于救助机组的英勇与专业,还源于机务人员们对救助直升机夜以继日的悉心呵护。

  在南沙岛礁机库内,抽湿机日夜嘶吼。“湿度90%,一次就抽满大概5升的水箱。”南二飞机务师吴洲告诉记者,直升机是精密设备,一丝差错不容出现。

  作为机务工程师,承担着救助直升机的维护保养重任。吴洲明白,保证飞机设备稳定运行,确保直升机在狂风巨浪中的安全可靠,是救助任务顺利执行的重要前提。“细致,细致,再细致。”是吴洲的工作准则,大到飞机的拆装维修,小到焊工工艺,他总是不厌其烦,日复一日检查、维护,时刻保证值守飞机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吴洲的言行,是南海救助人的一个缩影。一批批值守人员,在南沙海域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誓言在,旗帜在,坚守就在。

  直升机夜间救助,不同于单纯夜间飞行,不仅要求救助直升机能够快速、安全抵达事发地点,还要求救助机组能够准确操纵飞机,相对于昼间救助难度更高,危险更大。

  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专业能力,南二飞飞行管理部部长沈迦南踏上岛礁仅仅两周,便迅速摸清了岛礁空域的复杂情况,马不停蹄地组织机组进行夜间岛礁平台救助能力建设的风险评估。在那一个个漫长的日夜,他和队员们反复研讨、精心规划,制定出了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

  “我们是国家专业救助力量,进驻南沙海域常态化值守,就是为了能够随时保障海上交通、人民财产安全,要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出发。”沈迦南的言行,是南海救助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一个缩影——

  “B-7340”机组在驻地东南约60海里处成功救助渔船“琼东渔11202”上1名中风船员。

  “B-7340”机组往返飞行近800公里,成功救助渔船“桂合渔80888”上1名手部骨折渔民。

  “B-72CR”机组10小时飞行1000海里,成功救助某渔船上1名患病渔民。

  自2022年6月26日,南二飞以专业、高效的救助能力,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作风、最佳状态,忠实履行救助职责,坚守南沙海域值守“最后一道防线批次值守机组,累积飞行约1035小时,出动救助39次,成功救助37人,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于惊涛骇浪中筑牢党和政府海上德政工程,彰显了南海救助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赤子初心。

  翻开南沙海域进驻值守的史册,映入眼帘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沙值守救助事业不断发展的生动实践。

  救生、济命,朴素的救捞初衷在新中国成立后落地生根为“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南海救助局进驻南沙海域值守的积淀中,发展成为“守望安宁 建功南海”的特色党建品牌,助推南海救助局南沙值守党建与海上救助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今年5月11日至13日,由“南海救115”轮党员和青年骨干组成的突击队驾驶救助艇,经过52小时连续奋战,在南沙某海域成功救助一艘触礁搁浅渔船,12名遇险船员全部获救,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有力展现了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的快速反应能力。

  是什么力量驱动南海救助人在生死关头始终不离不弃,用忠诚和热血战斗在海上救助最前线?

  “赓续红色血脉,守望安宁,建功南海。”这是每个南海救助人的回答,更是他们进驻南沙海域开展常态化值守信奉的最高职业信条。

  “救助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的旗帜就飘扬到哪里……”南海救助局党委书记李志强表示,把党的领导覆盖到救助工作最前沿,积极探索南部值守党组织设置,整合驻岛工作组、值守船舶、机组三个党组织力量,持续打造南沙值守坚强战斗堡垒。

  在无数次南沙海域救助任务中,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和群众,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南海救115”轮党支部连续奋战14天成功救助巴拿马籍“FUPING”轮,创造南海救助局建局以来最远距离拖带任务纪录;同年9月,“南海救115”轮紧急出动控制并拖带一艘失控货轮远离岛礁……这些救助缩影,不仅是对南海救助局应急救助能力不断提升的集中检验,对党和国家海上德政工程要义的生动诠释,更是对党员、干部忠诚底色的鲜明写照。

  在南沙海域的波涛下,在值守船舶的甲板上,在AW189型救助直升机穿越云层的航迹里——南海救助人用结茧的双手、晒脱的皮肤、轰鸣的机舱、无声的坚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刻进浩渺深蓝。

  没有惊天动地的谢幕,只有年复一年的出发。在这片祖先耕耘的蔚蓝国土上,南海救助人在惊涛骇浪间绽放——

  潜水员曾海乐即将奔赴他的第四次南沙值守,妻子默默收进行李箱的除湿贴已高高摞起;

  猎猎党旗下,南海救助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不辱使命,担当大任,在关键时刻发挥国家专业救捞队伍的关键作用。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云开网站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

下一篇
暂无
推荐新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