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是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履行海洋调查职能60年。
回眸过往,一代代北海人从认识海洋、守护海洋到探索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光荏苒,一代代北海人屡赴南极,圆梦深潜,护海巡疆,奋力建设海洋强国。
1965年,北海局前身——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青岛成立。回望过往,北海分局组建海洋调查和海洋观测队伍之初,积极履行黄渤海水文气象观测、近海断面调查和海岸带调查等工作职责;随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先后召开,我国海洋调查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原北海分局先后参与完成了首次全球大气试验、黄渤海断面调查、全国海洋污染渤海调查、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中日合作黑潮调查、中法长江口调查以及南极科考、大洋科考和载人深潜等多项国家重大任务,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风华正茂一甲子,风雨兼程六十载,那些关于海洋调查的如烟往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初创时期,原北海分局由北海舰队代管,海洋调查工作以公益服务为主;直到1980年10月,经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北海分局归国家海洋局直接管理,海洋调查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这一时期,有这样一个人,他1968年3月入伍,成为北海舰队青岛水警区信号兵,1983年正式留用原北海分局,是我国南极航海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经10下南极、2赴北极,其中5次作为船长,7次作为领队和党委书记……他就是我国极地事业和航海事业领军人物——魏文良。2010年10月,魏文良退休,回顾当年自己从信号兵,到枪帆长、船长、副局长、南极办党委书记的人生经历,他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一点儿事,在这些头衔中最令我欣慰的还是船长,只有船长才是我终生的职业。”
进入新世纪,履行新职能,原北海分局的海洋调查开始了探索国际海底区域的新使命。2005年4月2号,“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承载着33名科考人员,开始了历时297天,跨越三大洋,行程43230海里的漫长旅程……这一年,中国人再一次改写历史,首次完成全球科考航行。此次带领大家完成环球科考的船长,是时年38岁、血气方刚的精神小伙——陆会胜。1986年进入北海分局的“小陆”,从船上三副干起,于2002年任“大洋一号”船船长,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先后任副支队长、党委书记,以及北海船舶飞机管理中心主任。如今,这个把“大洋一号”船当作自己兄弟的精神小伙,已是白发替青丝、管理北海局十数条船舶的“老人儿”了。数年来,陆会胜先后参与了数十次远洋航次调查任务,也刷新过中国海洋科考单航段最长航时的纪录。在远离陆地的深远海,他是一枚“定海神针”,面对深海地质绞车故障修理、万米地质钢缆断缆应急处置和海上换修等实际困难,他带领船队员积极应对、妥善处置,并充当船上“心理医生”适时安抚船队员的情绪。如果说陆会胜这些年做了什么,也许只做了一件事——把毕生心血献给海洋调查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海洋强国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年轻一代的海洋人也慢慢成长成熟。现任“向阳红06”船船长刘光明有一张年轻憨厚的脸,笑起来亲切又阳光,憨厚耿直的他带领船队员先后完成大洋79航次、2024地球物理航次等多项深远海调查任务,每年平均出海天数超过200天。
说到出海天数,不得不提起在2024年累计完成243天出海任务的严晋。他是武汉大学测绘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一个个头不算高、话语不太多、干活不怕累的九零后青年,数次参与深远海调查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航次技术队长兼临时党支部委员等,带领技术团队圆满完成一个又一个重大任务,为海洋调查事业奉献一段又一段光辉岁月。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壮阔历程中,真真切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也许白发苍苍却仍心系碧波,也许正迎着风浪操作调查设备,也许数十年如一日守望在钢铁驾驶室,也许刚刚告别校园在来的路上。
六十载劈波斩浪,中国海洋调查船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从最初的租借船舶到自主建造,从引进设备到全面国产化,从老旧船只修修补补到现代化科考船自主设计,每一道航迹都镌刻着中国海洋调查能力的跃升。
2018年9月28日,“向阳红52”船完成维修改建,改建后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室,可兼顾常规化学项目分析实验、ADCP走航测海流等海洋调查功能及多学科调查。
2021年5月,“向阳红58”船进行了恢复性修理改装,更换了机舱主机,增加了雷达和电子海图,加装了测扫专用绞车和浅水多波束等,能够更好地承担北海区近岸海洋调查任务。
2025年4月,“大洋一号”船完成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绞车和艉部A型架等装备升级改造,能够大幅提高船舶调查作业能力和海洋调查综合效率。
2024年6月24日,“极地”号破冰科考船交付后,于2024年7月承担第14次北极科考任务。该船是国产化水平极高的海洋调查船,能够服务于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的综合调查观测研究任务,具备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能力。
2025年6月10日,“向阳红17”船正式加入北海局海洋调查船序列,该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3000吨级专业浮标作业船,具备海洋综合调查和多类型海空集群装备的保障能力。
在这甲子征程中,一代代海洋人用热血书写传奇。从人民海军官兵到科研工作者,他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驾驶简陋的调查船驰骋海疆。从查清中国海到进军三大洋,从南极科考到深海探矿,他们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国防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新一代海洋人正驾驶着现代化调查船,继续在万里海疆续写辉煌。从近岸到远洋,从水面到深海,从温带到极地,中国海洋调查事业正以更强大的装备、更先进的技术、更坚定的信念,向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
“民以食为天”是一句很接地气的话,然而,到了深远海调查船上,这句话的意义却变得格外不同!一位深远海厨师曾说过:“在深海,一碗热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有时比卫星电话更能缓解乡愁”。
原北海分局组建初期,海洋调查船的伙食储备以主食为主,伙食调剂空间很小,也就是能吃饱,不影响正常干活。九十年代起,随着物资条件的不断提高,海洋调查船上的伙食品种也相应丰富起来,但最缺的是蔬菜,在海上最难保存的也是蔬菜,冷了怕冻,热了怕烂,多通风菜又会风干。随着船舶现代化设备的不断更新,伙食存储区域也进行了更新改装,增加了更大的冷冻库和更大的保鲜库,增加了土壤育苗室,增加了船载无土栽培蔬菜种植系统。
近几年,一些船队员表示,出海之前家人特意准备的家乡腌菜和辣椒酱,到后来一点都没有吃上,“因为船上吃得很好,不比家里差”。每逢大航次,船上会满载400余种食品,每日三餐,四菜一汤,逢年过节还会加菜,除了蔬菜不能像陆地那样新鲜,其他的伙食品种一点都不差。经过了60年的迭代更新,船上的伙食种类丰富了,随船厨师的厨艺增长了,船队员们不再是主食配咸菜,馒头配肉罐头,基本达到主食种类丰富,三餐荤素搭配,肉禽蛋奶齐全,绿叶蔬菜调剂。
还是那艘船,还是那张餐桌,变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饭菜种类,更加成熟的菜品储存技术,更加人性化的航次餐厅文化;不变的依然是那份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守,对个人初心的坚守,投身海洋事业的不悔,为建设海洋强国略尽绵力的坚持!
在海洋调查的数十年历程中,如果说伙食是满足船员们的基本需求,那么通信联络则承载着更深切的期盼——它是远洋船上队员与陆地情感的纽带,也是任务执行的重要保障。
从海洋调查事业起步之初,船队员们带着使命驶向远洋,除了关心一日三餐,最牵挂的便是与陆地的联系。上世纪80年代,通信基本靠“等”——等船靠港,把积攒多日的家书投进邮筒,让思念漂洋过海。进入90年代,通信方式稍有改善,但依然离不开“等”——等船停靠码头,船员们排队打长途电话,争分夺秒地向家人报平安。电话那头的问候,往往伴随着嘈杂的线路杂音,可即便如此,那短暂的几分钟通话,仍是漂泊海上的人们最珍贵的慰藉。
而今天,海洋调查船的通信早已不再靠等。卫星通信、高速网络、实时数据传输等,现代科技让深海与陆地紧密相连。船员们可以随时视频通话,调查数据能即时回传,任务指令可高效下达。曾经漫长的等待,化作指尖轻触的瞬间连接;曾经滞后的信息,如今在电波中自由穿梭。从“一封家书抵万金”到“万里之外如咫尺”,通信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海洋调查的工作方式,更温暖了一代代海洋人的远洋岁月。
2024年11月,“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在青岛启动,是经自然资源部授权由北海局牵头实施的自然资源领域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海洋产业示范项目,项目锚定国产自研低轨卫星海洋领域应用,在新赛道上开启了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构建卫星互联网海洋未来产业发展的新篇章。项目背后,是科技的飞跃,是无数海洋工作者对初心的坚守,是卫星互联网海洋产业发展的见证。
通信不再靠等,但海洋人探索深蓝的脚步,从未停歇。北海局在船载通信设备升级换代方面从未懈怠,不断迭代的通信手段,托起的是一代代海洋人同样的思乡之情,圆的是永不褪色的深蓝之梦!
船载调查设备如同人的身体,长期运行难免出现故障。在早期海洋调查中,船舶一旦发生机械或设备故障,必须邀请厂商技术专家维修。通常做法是需要停靠国外港口,联系设备厂商派遣技术专家,这其中就涉及签证办理、港口审批等,耗时数日,且成本高昂。如果设备维修周期较长,也会严重影响航次计划和调查任务执行,效率较低。
随着船队员技术能力的显著提升,船载设备国产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工作人员对新型船载设备的熟练掌握,如今绝大多数故障已基本实现现场自主解决。
2022年8月,“大洋一号”船在大洋75航次第一航段任务作业期间,船舶舵机在自动舵状态下出现卡舵、滞舵现象,严重影响船舶航行、作业安全。船上人员紧急与岸基管理部门联系并成立专项小组,针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研判,拿出了数套解决方案,经过船岸人员密切配合,成功将舵机故障排除,保证了船舶的后续作业正常开展及航行安全。
六十年来,船载设备维修从依赖外部专家到自主修复的转变,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更锤炼了船队员的技术实力。深远海任务的圆满完成,依赖于航次设计、海上作业、内业研究的全链条协同,离不开技术保障、调查团队与船员队伍的紧密配合,背后更是一代代海洋工作者迎难而上、务实创新的精神传承。这一历程,正是中国海洋调查能力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生动缩影。
海洋调查的60年,是一代代北海人辛勤耕耘、执着追求的60年,是海洋观测预报减灾、海洋科研调查、极地考察、载人深潜和海洋环境保护取得瞩目成就的60年!逐梦深海终不悔的海洋人,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海洋人的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圆了驶向深蓝孜孜以求的海洋梦,也正在开拓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局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男子因下体瘙痒同天到两家医院检查,私立医院显示HPV阳性称感染严重,三甲医院称男子没有任何问题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云开网站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